來源:IVD工具人
2020年的新冠檢測,分子大放異彩,分子診斷的發展一騎絕塵。嚴格的防疫策略,使得分子的檢測需求居高不下。從新冠開始,對于傳統的傳染病診斷是否將被分子逐步替代直到完全統治?
個人覺得分子診斷在會增加份額,但是不會大規模取代原有的免疫診斷試劑。
呼吸道感染相關,TB,Flu A/B, RSV, Cov-19等
鑒于呼吸道疾病的易傳染性,臨床會對檢測試劑的靈敏度有高需求,核酸試劑應該會進一步增大在日常診斷中的份額。未來會有更多的combo的分子診斷試劑,使得檢測成本進一步降低。呼吸道感染是分子診斷大展拳腳的地方。
血液相關 HIV,HBV,HCV,SYP
現在的發光和酶免試劑,已經實現高通量,規模化,低成本,靈敏度也符合檢測需求。術前篩查分子診斷應該不會有太大作為。
腸道相關 Rota,Adeno,Noro,H.pylori
相對于呼吸道感染,對于公共健康的威脅也少一些,現在側向層析試劑價格低廉,操作簡便,腸道感染的分子診斷想要有所作為也是相當困難。
疑難雜癥的微生物感染
mNGS是解決疑難感染的一大利器,免疫檢測覆蓋范圍小,無力與mNGS抗爭。
結論1:對于傳染病檢測,分子和免疫平分秋色。
各種腫瘤標志物在免疫診斷的各個平臺上已經開發的相當完畢,一有新的標志物出現,不多時,便有新的免疫診斷試劑,但是存在明顯缺點,特異性和靈敏度不夠,以AFP為例,作為原發性肝癌的診斷指標,只有70%的病人,水平異常。京東上檢索癌癥早篩,有個以標志物作為檢測對象的試劑UnityBio,5種的癌癥篩查,價格240,如果提示高風險,應該有提示哪個部位的癌癥。
而ctDNA作為分子檢測用于腫瘤的早篩,根據一些研究表明,比標志物有更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。但是ctDNA陽性,是不是可以確定腫瘤細胞生長的位置?這一點答案不清晰。京東上的泛癌種篩查試劑,思康寧。價格不菲,9000元,測一次,一個蘋果手機沒了。假設檢測陽性,但是不提示腫瘤發生部位的話,還是讓人非常糾結啊。
但是在特殊的場景下,如康利明公司的長安心 人類SDC2基因甲基化檢測試劑盒,通過檢測糞便實現腸癌的早期篩查,靈敏度84.2%,特異性93.6%。京東售價1288元。感覺還過得去。
結論2:腫瘤的診斷,分子貴,但是更準確;免疫便宜,但需要精準判讀。免疫試劑用作普篩,分子試劑用作二次篩查,也許是個不錯的組合。
心腦血管疾病,血栓等檢測,都是免疫試劑,Troponin , D-dimer,BNP 等,
結論3:心血管標志物,免疫檢測獨步天下。
過敏相關的IgG,IgM,以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性質,決定了只采用免疫診斷試劑。目前沒有聽到是否有過敏基因或自免基因可以檢測。
結論4:過敏、自身免疫疾病,免疫診斷獨孤求敗。
伴隨診斷,如生長激素監測,器官移植排異,腫瘤化療效果,慢性病管理,抗生素使用
結論5:絕大多數是免疫診斷,分子相對較少。
綜上所述,分子與免疫的強弱在宏觀上是沒有答案的,只有具體到某一個細分領域,才能說哪個技術更有優勢。總得來說免疫診斷應用范圍更廣,分子診斷更加精準。
不管是倚天劍,還是屠龍刀,都只有磨快磨亮,才能號令江湖,稱霸武林,從超過1000家IVD公司的廝殺中,拼出一條血路。
聯系人:陳先生
手機:
電話:
郵箱:
地址:廈門市思明區仙岳路355號101之二